我國是船舶制造與運輸大國。2024年,我國造船業在三大核心指標上實現了增長,進一步鞏固了全球地位。以下為具體數據及分析:
一、三大核心指標表現
造船完工量:全年完成4818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13.8%,占全球總量的55.7%(以載重噸計)。若以修正總噸(CGT)計算,占比為50.3%。
新接訂單量:全年新接訂單11305萬載重噸,同比大幅增長58.8%,占全球市場的74.1%(載重噸計)。以修正總噸計,占比達68.2%。其中,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國際市場份額78.5%,覆蓋主流船型。
手持訂單量:截至2024年底,手持訂單20872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49.7%,占全球總量的63.1%(載重噸計)。以修正總噸計為55.4%。
二、全球市場地位
連續15年:三大指標連續15年保持全球首位,市場份額遠超韓國(新接訂單占比17%)和日本等其他地區(13%)。
船型突破: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,我國在14種船型的新接訂單量位居,包括超大型LNG運輸船、大型郵輪等。
綠色轉型加速:新接訂單中替代燃料動力船舶占比達61.8%,技術儲備覆蓋液化天然氣、氫燃料、氨燃料等領域
船舶環境中的**風險
無論是船舶制造還是運輸領域,都存在多種潛在的風險。這些風險不僅威脅到船員的生命,還可能對設備和環境造成嚴重損害。
在船舶制造過程中:
在船舶運輸過程中:
國際與國內標準
隨著國際海事組織(IMO)及其他相關機構對環境保護和船員標準的不斷提高,氣體傳感器作為關鍵技術,在確保船舶操作的**性和環境友好性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
國際標準:IMO以及各國船級社(如美國船級社ABS、法國船級社BV、德國船級社GL)均制定了氣體探測器相關的規范和標準。例如,《國際海上人命公約》規定,船舶在海上運輸可能釋放有毒氣體、易燃氣體或者造成貨物處所缺氧的固體散裝貨物時,船舶應配備相應的氣體測量儀器,500總噸以上國際航行船舶需配備可測量氧氣、可燃氣體、一氧化碳、硫化氫濃度的四合一氣體探測儀及其校準裝置。
國內標準:交通運輸部、海事局、中國船級社(CCS)及國家標委會等也制定了一系列相關規范與標準。例如,《船用產品檢驗規則》、《法定檢驗實施指南》、《散裝運輸液化氣體船舶構造與設備規范》等文件對固定式氣體探測器、便攜式氣體檢測儀、火災探測器等設備的應用有詳細規定。
氣體傳感器的應用
在船舶環境中,檢測氣體傳感器推薦如下:
氧氣傳感器:

一氧化碳(CO)傳感器:

硫化氫(H2S)傳感器:

氨氣(NH3)傳感器:

應用場景:化學品運輸船。
功能:特別關注氨氣等有害氣體的泄漏,確保運輸。
結論
氣體傳感器作為現代船舶的關鍵組件,顯著提升了航行的可靠性,并積極推動了綠色航運的發展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,氣體傳感器將趨向更多功能化與智能化,為船舶行業帶來更多解決方案。在發生泄漏或其他緊急狀況時,氣體傳感器能迅速定位危險源,提供數據支持,為決策制定與救援行動提供有力保障。這不僅增強了船舶的性能,也為全球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。